以下是山西生物质锅炉不完全燃烧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燃料与氧气的接触、燃烧温度、燃烧时间这三大关键要素的失衡,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燃料特性与预处理不当
生物质燃料(如秸秆、木屑、颗粒等)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直接影响燃烧充分性,是不完全燃烧的常见根源:
水分含量过高:生物质天然含水分较高(如新鲜秸秆水分可达 40% 以上),燃烧时需消耗大量热量蒸发水分,导致炉膛温度降低(低于 800℃时,生物质挥发分难以充分裂解燃烧),未燃尽的碳颗粒和挥发分被烟气带走,形成不完全燃烧。
粒度与密度不均:若燃料颗粒大小差异大(如混杂大块秸秆和细木屑),小颗粒易被气流吹走(“飞灰损失”),大颗粒则因受热不均、氧气渗透不足,核心部分难以燃尽;密度过低的燃料(如蓬松秸秆)还会导致炉膛内堆积过密,阻碍通风。挥发分释放与燃烧不同步:生物质挥发分含量高(通常 50%-70%),若挥发分在高温下快速释放(如炉膛局部温度骤升),而此时氧气供应未及时匹配,挥发分(如甲烷、氢气等)会因缺氧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
二、空气供应不足或混合不良
燃烧需要足量氧气(理论上生物质完全燃烧需空气量为燃料质量的 5-8 倍),空气供应问题是导致不完全燃烧的核心因素:
风量不足:风机功率不足、风道堵塞(如结灰、杂物堆积)或风阀调节不当,会导致炉膛内氧气总量不足,燃料中的碳无法充分反应(C+O₂→CO₂),反而生成 CO(2C+O₂→2CO),造成化学不完全燃烧。空气与燃料混合不均:即使总风量足够,若气流组织不合理(如一次风、二次风配比失调),会导致局部缺氧。例如:炉排上燃料堆积过厚,底层燃料被上层覆盖,氧气难以渗透;或二次风喷射角度不当,未与挥发分充分混合,形成局部 “富燃料区”。
三、炉膛温度偏低或分布不均
燃烧反应需要足够温度(生物质最佳燃烧温度为 800-1000℃),温度不足会直接抑制化学反应速率:热量损失过大:炉膛保温层破损、受热面结灰(灰分导热系数低,阻碍热量传递)或过量空气系数过高(冷空气过多进入炉膛),会导致炉膛平均温度低于 700℃,此时碳的氧化反应(C+O₂→CO₂)速率大幅下降,未燃碳颗粒残留。
局部低温区形成:燃料进料不均(如局部堆积过厚)或炉排冷却水管散热过量,会在炉膛内形成低温区(<600℃),挥发分和固定碳在此区域无法完全燃烧,直接随烟气排出。
四、燃料在炉膛内停留时间不足
生物质燃烧需经历 “干燥→热解→挥发分燃烧→固定碳燃烧” 四个阶段,若燃料在炉膛内停留时间短于反应所需时间,必然导致不完全燃烧:
炉排速度过快:链条炉或往复炉排的运行速度调整不当,燃料未完成固定碳燃烧就被排至灰渣区,形成 “炉渣损失”(灰渣中未燃碳含量超过 10% 即属严重不完全燃烧)。
炉膛容积过小:小型生物质锅炉若炉膛设计容积不足,烟气在炉内流速过快(超过 1.5m/s),燃料颗粒(尤其是细颗粒)被烟气裹挟,未充分燃烧即进入烟道,形成 “飞灰未燃尽损失”。
五、操作与调控失误
人为操作不当会放大上述因素的影响,是实际运行中不完全燃烧的常见诱因:
参数匹配失调:未根据燃料水分、粒度变化及时调整风量(如燃料水分升高时未增加风量)、炉排速度(如颗粒变小时未减慢速度),导致 “风料不匹配”。清灰不及时:炉排间隙、风嘴、受热面结灰堵塞,导致通风量下降、传热效率降低,间接引发温度不足和氧气短缺。